2016年落地的“9·21新政”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运输令”,它给物流界带来的震动延续至今。一物流业人士算了一笔账,“新政要求货车限重49吨,比以前少了6吨;限高4.2米,比以前少了0.3米,一辆车少了十几立方米,假如运货到广州,一车少赚一千多元。”
按理说,成本上升,运费会随之上调,但事实相反。不同区域对新政的执行不一样,比如服装的运费一公斤上涨约0.2元,但是大部分运费是没涨的。
一直以来,物流业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谁先涨价谁先死,谁不涨价谁等死。涨价是一个技术活,既需要企业自觉,也需要政府干预,或者转变思维也可以节省很多成本。
运费涨价首先是一个市场行为,应由企业自行决定。但是,涨价会影响市场占有率,谁先涨,涨多少,竞争对手不涨怎么办?业务量下滑怎么办?这一系列的问题,使得涨价在操作层面面临重大困局。因此,涨价单一靠企业的自觉是很难奏效的。
物流业发展至今,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俨然已经成为民生工程,其公共性的属性越来越明显。既然具有公共属性,政府就不能把物流作为完全的市场行为去对待,而要切实担负起政府应有的职责。在物流涨价这件事上,政府不能放任市场的自发调节,而应承担起市场补位的功能。